西南联大是怎么“一联究竟”的?

liukang20242天前吃瓜知乎19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这是国立西南联合大校园歌的歌词,也与清华校长、联大校务委员会常委梅贻琦的治校育才理念照应共振。“救国的方法极多,救国又不是一天的事”,“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实在的救国方法,便是尽力学术,构成有用人材,将来为国家服务。”(梅贻琦《上任清华大校园长讲演》)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留念馆内的西南联大校歌壁雕坚持联大教育质量抗日战争全面迸发之前,清华就对战局预判清醒,并且付诸行动,梅贻琦的真知灼见可见一斑。1936年2月,梅贻琦与工学院院长顾毓琇等赴湖南,与湖南省主席何健商洽筹设分校,两边签定协作协议,何健拨长沙岳麓山空位100余亩赠与清华作为建校之用。1936年冬,清华隐秘运送一批图书、仪器到汉口,每批10列车,每车约40箱。这些图书、仪器成为往后长沙暂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名贵的教育设备,展开了有限的学术研讨。
梅贻琦抗战全面迸发后,蒋介石招集蒋梦麟、张伯苓、胡适、梅贻琦等常识界首领在庐山协商国是,会后梅贻琦已不能回来清华园。1937年8月中旬,国民政府指令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长沙组成暂时大学。8月22日,他致电留守清华的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抢运图书仪器,“附上……书本、仪器详单一份……设法与其他箱件运出为盼”;“我校东西应怎样运来,惟诸君就地抉择,即运费稍多,如能手续单简、保险,亦殊值得”。北平沦亡,自1937年10月3日起,清华园也被日寇窃据为野战医院,伤兵有时多至二、三千人。图书设备或扔掉、或掠夺、或变卖、或焚毁;图书馆被改为医治室、手术室、食堂等,新体育馆、生物馆被改为马厩,“新南院住宅区,竟成妓馆”。(梅贻琦《抗战期中之清华(三续)》)
全面抗战初期,日寇气势放肆,1937年末南京沦亡,武汉危殆,长沙难以据守,长沙临大不得不持续西迁。1938年至1946年,清华、北大、南开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三位校长任校务委员会常委。
张伯苓参与长沙临大初期组成作业,蒋梦麟参与长沙临大、西南联大初期组成作业。但两人在陪都还有职务,常驻重庆,张伯苓担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蒋梦麟兼任中华民国红十字会会长。根据对谦和、诚笃、公平的梅贻琦信赖,公推他为联大常委会主席。
梅贻琦一人掌管西南联大校务,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发明了我国教育史的光芒奇观。困难困苦,玉汝于成,学界以为西南联大才是“我国最好的大学”不胜枚举。
北大教授毛子水说,8年多的西南联大,一向都在雍容友善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咱们教育史上的美谈,亦是咱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芒的作业”;“比培植出杨振宁、李政道、王浩等那件作业要有价值得多;由于这是人类精力涵养的一种最尊贵的表现”。以为梅贻琦先生“实在是外闲适而内极担任的人”,“任劳任怨,要为(按:联大成功)最大的原因”。(毛子水《追念梅月涵先生》)
1938年5月1日,西南联大正式开学,5月4日正式上课,缺少经费、缺少材料、缺少教室、缺少仪器、缺少食物、缺少安全、缺少……学生郑敏回想,“学习环境亦非常艰苦,教舍很破,一面墙,围着一块荒地,后边都是坟;铁板盖着的房子,有门有窗,但窗子上没玻璃,谁迟到了就得站在窗子边上旁听吹风”;“走进食堂,咱们站着吃饭,挑着米饭里的沙子、小石头和稗子。所谓蔬菜都是很清的汤水漂着几根菜,肉是不常见的”。(祁雪晶收拾《回望我的西南联大》)
但这些困难都缺乏以成为西南联大下降教育质量的理由。联大学生有必要修满132个学分,其间约五分之三为选修;一切学生必修我国通史、西洋通史、大一国文和大一英文;大考小考不断,触及根底理论的课月考一次,工学院、理学院月考两次;联大办学8年,近8000名学生经过了入学考试,结业的本专科生和研讨生仅有3882人,结业率缺乏一半。(张晨《西南联大:抗战烽烟中的不辍弦歌》)
梅贻琦托人从欧美购来大学教科书的样本,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成批复印,又曲折香港运到昆明,使得西南联大的教育一向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张曼菱《烽烟读书声──抗战时期的校园与教育》)
教授们物质破旧,却精力抖擞,学术自在气氛稠密。闻一多开设的《楚辞》是联大的“精品课程”,引人入胜、车水马龙。整整一个学期、40多节大课,他只讲了屈原的一首诗《天问》。游国恩、罗庸教授和青年教师唐兰、彭忠铎也都各自教学《楚辞》,让学生自在选择、自在考虑、自在讨论。
国民政府教育部曾对全国一切大学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查核方法、教授聘任等作出硬性、共同规则。联大的教授会清晰标明回绝遵守,定见书上声明:“夫大学为最高学府,一应俱全,要当同归而殊途,共同而百虑,岂可以刻板文章,勒令从同。”
日寇当然不会放过我国这个精英荟萃的学术重镇和文明中心。1941年8月14日,大批日机轰炸,“专为炸毁我联大而来”,联大损失惨重,“落弹至数十枚之多,其间凡常委办公室及业务组、出纳组、图书馆书库一部分,理〔学〕院试验室数间均被炸平,学生宿舍亦有四分之一被毁”,(梅贻琦《抗战期中之清华(三续)》)所幸联大师生无一死伤。
8月27日,联大举办常委会,梅贻琦克服困难,坚持如期开学。“新校舍被炸后似无修正之计议,乃有提议延期开学者,心中大不谓然。决从速准备,设法如期开学”。经一个多月赶工修补,如梅贻琦所愿,10月6日如期举办新学年的始业礼。(《梅贻琦日记》,1941年8月27日、10月6日)
1943年1月5日,梅贻琦母亲逝世,他延至3月4日从八弟获悉切当信息,沉痛不已。自责“兄弟四人皆远在川、滇,未能亲侍左右,易箦之时,逝者亦或难瞑目耳,哀哉” !也清醒战时“难言礼制,故吾于校事亦不拟请假,惟冀以作业之尽力邀吾亲之灵鉴,而以安慰耳”。当天下午一点开联大常委会,他坚持下楼掌管,“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世人问题也”。(《梅贻琦日记》,1943年3月4日)
发起青年学子参军报国
抗战前,国民政府要求各机构校园每星期一上午有一小时集会,称为“总理留念周”;抗战后,改为国民月会,每个月开一次会。据西南联大1939级物理系学生何兆武(后转入前史系)回想,梅贻琦主政西南联大时,两次在国民月会上发起学生参军。(何兆武《留念梅贻琦校长》)
1944年8月27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宣布“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召唤。10月14日,“发起常识青年参军运动会议”在重庆举办,抉择搜集10万人组成我国青年远征军,报名时刻为11月11日至30日。西南联大10月30日举办校务会议,经过梅贻琦草拟的参军运动主张书;11月15日举办常务委员会,树立自愿参军搜集委员会,梅贻琦任主任委员。
11月29日下午,联大举办常识青年参军全校总发起,梅贻琦和教授代表钱端升、冯友兰、周炳琳、燕树棠、闻一多等先后讲话,学生反应冷淡,报名廖廖。联大不得不将报名截止日期延至12月2日正午。闻一多之子闻拂晓曾撰文剖析有三个原因:一、“发起常识青年参军是否是其时最急需求作业的问题上,人们的知道不共同”;二、“忧虑青年远征军被使用为加深国内政争的东西”;三、“待遇问题也是一个难于启齿却骑虎难下的心结”。(闻拂晓《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青年远征军》)
联大为此拟定《参与常识青年自愿参军之学生入伍期满返校后其学业优待方法》,参军各生一概免修24学分。12月初,日寇占据西南大后方终究一道天然屏障独山,昆明及整个西南都危如累卵,敏捷唤醒青年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掀起参军热潮。12月3日,联大报名参与青年远征军者共187人。12月5日,联大教授会议经过定见书送国民党中央,呼吁“此次常识青年军朴实为国防军,不参与党派活动”。
梅贻琦的儿女作了青年自愿参军的演示。独子梅祖彦1942年入联大机械工程学系,此前已担任美军舌人;四个女儿中,除了长女出嫁,四女尚幼外,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次女、三女都在这次参军运动中报名。1945年2月23日,昆明《扫荡报》以《联大梅校委子女三人参军,参军女青年今天体检》为题披露了此音讯。
此次参军运动,联大的征额为100人,开场有些冷淡,但气氛敏捷高涨,实践参军人数为266人,大大超越配额。整体而言,抗战期间联大学生参军积极。1942-1945年,“应征及自愿充当舌人者,共四百余人,最近参与青年远征军及空军者亦二百余人,成果都甚出色”。(梅贻琦《抗战期中之清华(五续)》)
在西南联大原校址(今云南师范大校园园)耸立着一座《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留念碑》,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被誉为“三绝碑”。碑阴为校志委员会纂列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参军学生落款”,有832人。
实践上,参与抗战的联大学生远不止这些。长沙暂时大学时期,校方记载参与抗战作业离校学生就有295人,绝大大都未列入落款。两者相加共1100多人,约占全校总人数的14%,即每100位联大学生中,就有14人曾解甲归田,有的还献出了名贵生命。(南开大校园史研讨室《不能忘却的前史——南开大学被炸77周年祭》)
烽烟之中仍有爱,硝烟弥漫有浪漫。化学系有位教师为补助家用所种的花,含苞欲放之际一夜间悉数失窃,纷繁安插在女生们的玻璃瓶和土罐里。原来是一伙男生一面“跑警报”一面谈恋爱,早已瞄准这批“爱情的信物”。
西南联大有个公示栏,师生们如有主意,可在此粘贴,当天有校工来收走,次日梅贻琦答复。联大化工系1943级学生赵宝熙说起一桩趣事:“梅贻琦的女儿,梅祖彤,梅三儿。有一个学生追她。”这位男生想送花给她,就写了一个呈文,贴在公示栏中,请梅校长赞同送花。梅校长公然答复,并且引来围观。“成果弄得咱们老去看,一看,他上面就写:某某人所请禁绝”。(张曼菱《烽烟读书声——抗战时期的校园与教育》)
清华与北大奇妙的“瑜亮情结”
联大之难,不只在于国难,还在于“联”难。三所名校需联合,师生需联合,左右政治态度需联合,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也需联合。
清华的经费、师资、设备等,在联大中远胜北大和南开。例如,1938年联大教授、副教授共161人,其间清华计83人,占51.6%;联大工学院实践便是清华工学院;联大理学院,清华教师占一半以上;联大教务公例、教授会安排法等规章制度,多以清华为蓝本。
私立的南开是“小弟”,没主意,以最高学府自居自许的北大仰人鼻息,耿耿于怀,适当灵敏。北大、清华都有倾向分居,仅仅被教育部长陈立夫清晰否决,并且抬出蒋介石主张联合。
据梅贻琦日记载述,1941年3月26日,西南联大举办校务会议,对是否设分校定见不共同,表决票数均为7票。会前,北大校长蒋梦麟谈及研讨问题,称“宜由三校分头推动”;梅贻琦不只附和,并且自动表态分校后,教育部多赞助北大、南开,清华经费自筹,“最好讨教部不再以联大牵强拉在一同;分隔之后可请政府多予北大、南开以研讨补助,清华可自行筹集,如此则分办协作更易发展矣”。4月3日晚7点,梅贻琦聘请马约翰、吴有训、陈岱孙、李辑祥、叶企孙等清华资深教授便饭,商谈“联大与三校联系将来或许之演化问题”。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列强签定丧权辱国的《辛丑公约》,补偿本息9.8亿两白银,39年还清。1908年,美国榜首笔退款约1160万美元,组成清华书院;1924年,美国第二笔退款约1250万美元,组成中华教育文明基金。抗战时期,北大、南开缺钱,全国高校缺钱,咱们都盯着清华庚子赔款基金这块“大肥肉”。1941年3月24日,清华“开校务会议,抉择让售北大美金三千元”,可见北大财政困难。
蒋梦麟还赴渝向教育部提议,由清华拨款80万补助西南联大,并恳求北大预算独立划拨。4月12日晚,自渝返昆的联大教务长、清华教务长潘光旦送来蒋梦麟向教育部商议经费问题所提“方法”文稿,梅贻琦“阅之极为不安”。次日晚写长信致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琇(原清华工学院院长),“论蒋所提‘方法’中困难之点,信中难免怨言语,实亦心中甚感抑郁,不觉溢于言表耳”。
五天之后,梅贻琦招集清华校务会议,针对蒋梦麟向教育部的提议,抉择两个对策预案:“1.倘北大同人果愿重整旗鼓,则可三校预算分隔,清华关于联大负其全责;2.倘只令清华向联大拨出应摊之八十万,则联大所多出之八十万为补助各校研讨费者,清华应分得其份额应得之数。”
4月23日,顾毓琇代表教育部致函梅贻琦,提出折中计划:“由清华告贷五十万补助联大研讨院,然后由联大分给北大、清华、南开各研讨部分。”本质是清华第二个对策预案的思路,显着更有利于清华,不只所付出款额比北大请求的削减37.5%,并且由三校分配运用,依照清华在联大的实力分得份额无疑更高。次日,梅向清华校务会议成员通报顾函内容,音讯又涣散到清华教授中,先后有十余人来函请求开会讨论。
5月8日,梅贻琦又举办清华教授会,到者四十二、三人,研讨清华补助联大研讨费问题,萧蘧、张奚若、陈岱孙等十余位教授讲话。会议没有构成抉择,“大都似愿承受余之建造,惟关于蒋公(按:指蒋梦麟)之做法多感气愤耳”。
梅贻琦体恤北大灵敏奇妙心思,且有换位考虑,看淡权位。5月13日,他至联大办公处,与联大总务长、北大秘书长郑天挺商谈二事:一、清华拟补五十万;二、自动提出蒋梦麟继任联大常委会主席至少一年。“盖吾二人(按:指蒋和梅)原无所谓,但校中人众(按:首要指北大教授),如此似较好耳”。郑天挺答复了榜首件事:“北大明日将有校务会议”,“咱们之意拟不承受,而专留意于预算之承认”。
两天后,蒋梦麟向梅贻琦通报北大14日校务会议成果,如郑天挺事前吹风的态度,北大“只需教部树立分校,预算并不望由清华得补助”。潜台词其实便是一句:北大不要清华的补助款,更想和清华分居过日子。
5月16日上午,梅贻琦约冯友兰、施嘉炀、吴有训、叶企孙等清华校务会成员,通报北大校务会的抉择,关于北大“仍以预算独立为向教育部交涉方针,清华深表同情并望其成功。至于清华所拟拨补联大五十万之方法,则须视将来演化怎样酌为处理耳”。
当天下午他飞赴重庆。5月19日黄昏6点多,以西南联大常委会主席身份访问教育部长陈立夫,陈述联大研讨费、分校等问题。北大的定见均被陈立夫否决,陈以为北大有独立预算的“方法未妥,联大已保持三年有余,成果甚好,最好持续至抗战终了,圆满完毕,然后各校回北边去。且委员长有主张联合之标明,未必肯令分隔(教育合办作业多未成功,西南联大为仅有之佳果),而物质上(指预算)如分隔则精力上自将趋于涣散,久之必将割裂,反为惋惜,故不若在研讨作业各校自办为是”。
北大想树立联大分校,陈立夫支撑梅贻琦“拟将分校完毕,学生全在昆明上课”的定见,表态生活条件“仍是昆明好些”。陈立夫还赞同对西南联大歪斜经费,缓解北大经济压力,追加了三成预算。(《梅贻琦日记》,1941年5月30日)
5月27日,梅贻琦与当天来访的张静愚说话,标明“清华基金无论怎样不该动用(近周有以一部分化世人馋涎〔论〕者实不稳当,且亦无效,徒启往后更多之觊觎耳”,“往后应提出使咱们留意”。明显,这是梅贻琦回应前期一系列事情:蒋梦麟提出清华补助80万元给联大、教育部折衷补助50万元且三校运用、北大态度重复不要钱而想独立预算、陈立夫决然否决北大抉择。他暗下决心,往后不能动用清华庚子赔款基金补助联大,而是另想方法。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原址“梅校长的大”成果联大“一联究竟”这个方法便是兴办清华服务社。1943年3月17日下午5时,梅贻琦掌管举办清华评议会,会后吃饭时提议“联合处理生计问题,同人颇表赞同”。饭后他又与规模更小的校务会成员详谈,“决先研讨各部分或许出产作业,再定方法”,开端筹组清华服务社搞创收。清华工学院院长、联大工学院院长施嘉炀在《思念梅贻琦先生》文中承认,“梅先生并主张该安排命名为‘清华服务社’”。
清华服务社首要使用清华工学院暂时不必的设备和清华校友的资源,设机械工厂、机制木材厂、农场、碾米场等,产品有牙水、发油、味精、酱油等,生意兴隆。“单单为供应美国陆空军供应处建筑材料一项,运营数目达数千万元之巨,各锯木厂今夜作业,尚有供不该求景象”。1943年,“自六月至十二月终,盈余约二百万元”。(梅贻琦《抗战期中之清华(四续)》)
民以食为天,联大教授也需养家糊口,1942年起昆明通货膨胀猛如虎,日子过得很艰苦。“战前实支月薪350元的一位教授,抗战开端以还,收入最少的月份可以少到9.6元”。(潘光旦《为搜集清华服务社股本告整体校友书》)梅贻琦在联大常委会主张,“一定要确保全校师生不致断粮,按月每户需一石六斗米的什物。所以租车派人到附近各县购运”。(郑天挺《梅贻琦先生和西南联大》)又取得政府部门作业的三校校友的援助,这项作业保持到抗战成功。
梅贻琦又用清华服务社的盈余,逐季分配给西南联大同人,自助、助人。郑天挺回想,“这事本与外校无关。梅校长顾念北大、南开同人同在贫穷,年终送给咱们适当于一个月工资的奉送,然后看出梅校长的公平无私”。(郑天挺《梅贻琦先生和西南联大》)
可贵之处在于,梅贻琦一向清晰大学及其教授不以盈余为首要方针,更重要的使命是追求真理、研讨学术、培育人材。所以他回忆清华服务社运营两载,“运营景象,向称兴旺,年来于同人收益,逐级分配,不无小补”,“然此究属权宜之计,改日战事终了,当即伴随完毕”。(梅贻琦《抗战期中之清华(五续)》)
北大分不了家,还得和清华、南开一同过日子。梅贻琦实践掌管联大校务,不偏不倚,公平大度,三校师生越来越信服和拥护。例如1942年,教育部拨款24万元用于西南联大研讨院补助费,“清华方面亦拟筹拨二十五万元作三校研讨补助之用”,(梅贻琦《抗战期中之清华(三续)》)适当于和教育部拨款1:1配套,并且是三校共用。
清华生物系1934级学生、何炳棣挚友林从敏以为,梅贻琦长临大、联大校政,处事公允,揖让之风,得三校教师信赖,受整体学生爱戴,自在学风、民主传统,繁殖联大校园。他曾寻求北大、南开有影响力的教授们定见:“联大校政究竟是哪个校委掌管?”答:“是梅校长。”再问:“其他两校校长与教授们定心吗?”再答:“肯定信赖!”(林从敏《回忆校长梅贻琦先生》)
为处理清华一校独大的难题,梅贻琦没有将随校南迁的清华人员都放入联大编制内。而是将设于清华园本部的农业研讨所、南昌的航空研讨所、汉口和长沙的无线电研讨所南迁至昆明,又使用庚子赔款基金拨给清华的经费,于1938年秋新设国情普量、金属学两个研讨所,安顿清华人员。“然后使三校在联大表现了较好的平衡,促进了校园内部的联合,为嗣后八年的顺畅协作,奠定了开始根底”。(吴泽霖《记教育家梅月涵先生》)
如此设置又满意了国防迫切需求,会集科研经费与人才,一箭双雕。例如,航空研讨所树立的风洞,是我国榜首个研讨飞机结构的较大型风洞;无线电研讨所设置的真空管制作设备其时国内罕见,首要研讨方向为超短波、微波。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留念碑》碑铭记载,“三校有不同之前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协作无间,同不妨异,异不害同”、“八音独奏,终和且平”、“为一体,如胶结。同困难,共欢悦”。西南联大可以一联究竟,“要害与微妙就在梅校长的大。这时他的心中与他的作为都只要联大,没有清华了”。(傅任敢《值得咱们学习的梅校长》)
三校调和尽管不能说完美,大体无碍,好合好散,特别共同敬重梅贻琦,包含蒋梦麟也认同他。北大秘书长郑天挺在《梅贻琦先生和西南联大》文中记载,蒋梦麟曾对梅贻琦说“联大校务还请月涵先生多担任”;常说一句大真话“在联大我不论便是管”,然后奠定三校在联大八年协作的根底。郑天挺还叙述了一个“通家之好”的故事,撒播至今,成为美谈。
1941年4月,清华大学在昆明拓东路联大工学院举办30周年校庆,常驻重庆的张伯苓校长告知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清华和南开是“通家之好”,得从丰的庆祝。黄钰生在清华校庆会上解说了“通家”缘由:清华的梅校长是南开书院榜首班的高材生。
其实,清华书院1911年树立之初,张伯苓曾任半年教务长;1923年至1926年,张伯苓胞弟张彭春又任清华校园、清华大学教务长,尔后回南开任教务长;黄钰生自己也是先念南开、再念清华。
接着,冯友兰登台叙起清华、北大的“通家之好”:北大文学院院长(按:胡适)是清华人,他是清华文学院院长,身世北大。之后会议气氛火热,纷繁罗列三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援助的景象。其乐融融,好像一家。
梅贻琦与南开校长张伯苓的师生之谊毕生不渝。1908年,他在南开书院以全班榜首名的成果结业,姓名被刻在南开校门前留念碑的榜首名上;1919年,他与韩咏华举办新式婚礼,由牧师证婚,张伯苓就亲往北京道喜;他从事教育也是受张校长鼓舞,中止打“退堂鼓”。
1915年春,梅贻琦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持续留美进修,回国在天津基督教男青年会服务半年。是年秋,清华校园校长周诒春聘他为教员,教学数学、英文,后升讲师,专教物理。
梅贻琦寡言,上讲坛教学是件“苦差”。“半年后放暑假时,月涵回天津去见张伯苓先生,标明对教学没什么爱好,乐意换个作业。张先生说:‘你才教了半年书就不乐意干了,怎样知道没爱好?青年人要能忍受,回去教学!’月涵照教师教训,老老实实回京持续在清华任教。”这是梅贻琦晚年在美闲居时,告知夫人的一段趣闻。(韩咏华《患难与共四十年──记我所了解的梅贻琦》)
正是张伯苓恩师“当头棒喝”,梅贻琦打消了脱离清华、抛弃教职的想法。1925年,清华增设大学部,梅贻琦任物理系首席教授;次年4月,他被整体教授推选为教务长;1931年,经赵元任提议,他又任清华校长。他遵从张伯苓良言,这一“忍受”,就干了一辈子教育,并且成为教育咱们,成为清华迄今为止最出色、最受敬仰的校长。
约1932年,清华请张伯苓讲演,完毕后梅向张称谢,看见张穿上半途脱下的马褂,梅亲身上前帮扣扣子。过后某年轻人笑问:“您何须当众扮演?”梅惊诧答复:“我自年少就崇拜他,感谢他,任何时恨不能服侍他以表爱戴”;“对他敬重的诚心,纯出习气,没顾及在什么场合,绝不是成心扮演”。(赵赓飏《梅贻琦传稿》)
对照明显的是,与国立西南联大一起树立的国立西北联大办不下去,分居了之。“带头大哥”天津的北洋工学院强势,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研讨院等院校不服,内部矛盾重重,离内战战场又近。
1938年3月,西安暂时大学改称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民政府教育部6月就指令西北联大一拆为五: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蒋梦麟形象地比方组成西北联大的几个高校:“它们比如三个人穿两条裤子,相互牵扯,谁也走不动。”
“八·一三”事故后,上海私立的复旦大学、大夏大学(按:由厦门大学分出,华东师范大学前身)被逼内迁,经教育部赞同,兼并成为联合大学。分设两处:其一为庐山,称复旦大夏榜首联合大学,以复旦师生为主;其二为贵阳,称第二联合大学,以大夏师生为主。不久,日寇侵略江西,复旦再迁重庆北碚,大夏迁到贵阳,联校也崩溃。
1942年1月,教育部抉择将一切没有撤出上海沦亡区的高校悉数兼并,撤离至浙江境内组成“国立东南联合大学”。东南联大首要由暨南大学、上海美专、上海法学院、大同大学组成,先撤离至浙江金华,终究抵达福建建阳。东南联大仅保持一年半。1943年6月,文理商三学院和先修班并入国立暨南大学,法学院和艺术专修科并入国立英士大学。
所幸西南联大有头有尾,成为我国教育界的永存传奇。
(本文来自汹涌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汹涌新闻”APP)
告发/反应

相关文章

“新农民”深耕江苏

以制作出名的江苏,工强农也强,正在书写农业现代化走在前的年代答卷。《眺望东方周刊》记者陈融雪 修改高雪梅2025年3月14日,农民操作植保无人机在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镇何庄村麦田里上肥这是一个猛进的春天。...

“不肯巴结”的何同学,该收一收你的精英视角|新京报快评

▲近来,闻名博主何同学发布的言辞,引发争议。图/“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微博一夜掉粉过万,何同学又“摊上事儿”了。据报道,这两天,闻名博主何同学(账号名为“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因共享自己处理网约车司机索要...

太卷了!7毛4一瓶,农民山泉急了!娃哈哈、怡宝紧跟!胖东来也要推出自有品牌矿泉水?

太卷了!7毛4一瓶,农民山泉急了!娃哈哈、怡宝紧跟!胖东来也要推出自有品牌矿泉水?

这个夏日饮用水商场的价格混战分外剧烈。胖东来董事善于东来近来在交际途径发表,胖东来或将推出自有品牌矿泉流。这款名为“饮用天然矿泉流”的产品为长白山水源地封装,净含量360ml,瓶身上印有明晰的“DL”...

“水圈”狂卷价格:农民山泉每瓶跌破7毛大关 怡宝娃 哈哈等8毛一瓶

入夏以来,越来越剧烈的瓶装饮用水价格大战让价格不断卷出新低,5月份仍是每瓶2元左右的瓶装水,价格不断跳水,从1元多下降到9毛,再下降到8毛,而本周最新的价格现已跌破7毛大关。不到7毛一瓶的农民山泉纯净...

胖东来盯上了农民山泉

胖东来盯上了农民山泉

文 | 品智PLSC,作者|黄小毅拥堵的我国饮用水商场,现在又硬塞进了一位“巨无霸”。9月16日,胖东来宣告最新自营产品上架:DL饮用天然矿泉流=。包装瓶身上印有“DL”标志,宣扬语与东来超市的运营理...

房贷利率定价新机制明日落地!三个月、半年、一年,我该怎样选?

明日(11月1日)起,商业性个人住房借款利率新的定价机制将正式落地。六大行今天发布的公告清晰取消了房贷利率重定价周期最短为一年的约束。借款人可随时向银行提出将重定价周期调整为三个月、六个月或一年。在整...

友情链接: